8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披露了《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心理健康教育谨防“游戏化”
北京近九成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却有20.4%的学生表示并不知道;
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变成了“活动”(游戏),表面上学生参与性强,但深层次的感悟、情感与认识上的升华被忽略;
催眠疗法、“沙盘游戏疗法”,个别学校心理咨询中出现“治疗化”倾向……
为掌握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发展状况,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从去年底开始,对本市各中小学开展了专题调查。结果表明,本市大部分中小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和规章制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学校明显增加,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同时,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工作缺乏规范等问题也明显存在。
九成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探索,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都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投入。
从被调查的1252份校领导问卷可以看出,有1104所(88.2%)学校已经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并且有120所(9.6%)学校是由正校长(书记)负责分管该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规划的学校达到1215所(97.0%),并且有1055所(84.3%)学校已经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
调查结果显示,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学校达到872所(73.2%),其中有674所(77.3%)学校将开设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列入课表。与本市2006年开展的相关调查结果(41.7%的中小学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相比有明显提高。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学校中有1067所(89.6%)学校已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与本市2006年相关调查结果(38.8%)相比有明显提高。
城区比郊区好,高中比初中、小学好
调查报告指出,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来源和类型之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整体而言,从区域来看,城市中心区的东城、西城等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上比较好,远郊区的延庆、平谷、门头沟以及近郊区的昌平要弱一些。
从学校来源来看,位于城市县镇的学校发展水平要好于农村学校;从学校类型来看,中学的发展要好于小学,而高中的情况要好于初中。
值得注意的是,远郊区县的怀柔、密云,以及近郊区的顺义、大兴在一些指标上比一些近郊区和中心城区还要好。在更具体的分析中,不同个体学校的情况又有很大不同。
一些神秘的“治疗化”倾向并不可取
从调查中看,各区域、各学校所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材五花八门,开课年级、课时,是作为必修课还是作为选修课开设,学校的心理教师配备比例,心理咨询室的开放情况,心理辅导教师常用的辅导策略等等,均大为不同。
有些地方在心理咨询中出现“治疗化”倾向。比如某区县中小学心理教研部门大力倡导和推行催眠疗法;某区县的心理教师近期内热议“沙盘游戏疗法”,认为通过玩具的摆放,在潜意识的状态下就可以调整和改变人的心理状态,过于神秘。而事实上,中小学心理咨询服务更应重视普遍的发展性问题而不是个别的治疗性问题。
为活动而活动教学效果堪忧
心理健康课的开设目的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和技能,主动调试自身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精神愉悦地投入学习和生活。因此,衡量心理健康课教学成效的关键当然是有没有实效。有些学校在探索中形成了特色、获得了典型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做法:目前一些心理健康课过于追求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完全变成了“活动”(游戏),对“活动”的导入、分享与总结十分欠缺,表面上学生参与性强,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但深层次的感悟、情感与认识上的升华被忽略。
“小鸡快快跑”、“车轮滚滚”、“生存岛”、“信任背摔”、“银珠接力”……这些游戏的引入确实可以弥补单纯课堂教学的不足,但如果缺乏理性的引导和分析,同样不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增益。
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的另一种表现是,在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却有高达20.4%的学生表示并不知道学校有心理咨询室。
班主任:设立心理委员是个好办法
研讨会上,还披露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开展,在内蒙古、上海、浙江、安徽、福建、重庆等六省区市进行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有关结果。其中专门面向中小学班主任调查得出的一些结果引人注意。
学生面临三大心理问题
多与学业负担过重有关
在接受调查的班主任中,认为近年来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非常少和比较少的合计占27.5%,认为说不清的占6.5%,认为比较多和非常多的合计占66%。
班主任认为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学习问题、情绪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比例分别是82.4%、82.1%和79.8%。其中学生因学习不佳而产生的心理、情绪问题与目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有关。
在班级里设立心理委员
“小助手”助老师发现、解决问题
长期以来,班级中设有各种各样的班干部,如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劳动委员等,但惟独缺少关乎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委员。心理委员是基于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调查结果表明,在受访者中有32.1%的班主任在班上设立了心理委员。在设立了心理委员的班级,90.5%的班主任认为心理委员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石家庄市27中初三(一)班的班主任栗老师说:“有个这样的小助手,班级工作感觉放心很多,能从小助手那里了解到很多学生们的心理情况,有助于我们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虽然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具有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较快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由于推广时间较短,班级心理委员设置还不普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