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生都在探究生命的意义,最终,有人给了这样的命题,“既然我们都要奔赴“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可能大致一样。”
可是生命的五味杂陈、酸甜苦辣,喝下去的哪一口,不是让我们品味人生的滋味?即便是同样的境遇、同样的角色......不同的人也会演绎出不同的生命戏剧。所以,后来有人这样说过,幸好生命没有意义,才叫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来谱写自己的生命乐章。
杨绛先生一生坎坷,但从未忘记追求生命的意义。她善于用眼睛拨开迷雾,用心来观察世界,用情感来体会冷暖。即便,当她面对死亡的时候,还保有一颗乐观的心,她在《走在人生边上》一文中感触颇多,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她想到怎样去见自己的父母、先生和女儿,把常人惧怕的死亡,说成了“回家”。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生和死,就是一对对立而又共存的两个面。对一个人而言,我们无法通过全面的观察和体验而得知它的意义。那,可以给出科学推断就是医学了。生命来到世界是一个新的开始,而生命的逝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轮回。“生”的意义可供观察和测量只是极小一部分,但可以参照“死”的某些片段,来丰富“生”的意义。相反,相对于“生”来说,“死”更长久、更永恒。正是由于生命的短暂,我们更需要过好每一天,正如尼采说过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对死亡与重生的描写更加丰富了我们对这两个现象的认识。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往“重生”,重新来过的意义,对人们来说,那是“补偿”或者“做得更好”可能。我们的祖先是何等的聪明,他们叫人们对“重生”产生幻想,对“此生向善”也有无限的向住,但是一碗“孟婆汤”喝下,一次“奈何桥”走过,是我们跟前生的自己了断。
人生在世,那些牵绊,那些放不下,那些滚滚红尘中的纠葛能忘记是一种释然,一口“孟婆汤”的入喉,与自己的前生永远相忘于“奈何桥”的两端,欲言又止、泪水盈盈的黯然回眸,自己的过往正在淡淡散去。不是不舍,是害怕被忘却。比起挥刀割袖的决断,孟婆汤和奈何桥的阐述更叫人容易接受,毕竟是最后一回味人生的酸甜苦辣,还可以有机会回望自己的情愫。
这样,我们似乎能接受了死亡,也更加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正如村上树说过,“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我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命题,即便每一个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但是,相对于人来说,能在人生里品味快乐、痛苦,有爱和被爱的经历,也就是我们曾经体验过了人生,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