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怪诞行为学》着实是本好书,于是就买了一套看上去风格类似的书,光看书名,对《自我疗愈心理学》这本是最不感冒的,心想,真能靠本书自我疗愈,还要我们心理医生做什么?还要我们前前后后学那么多年干什么?而反观其他几本,神马《盲目心理学》《欲望心理学》《怪异性格心理学》《重口味心理学》,各种能够揭露隐藏秘密,看人看到骨头里的感觉。
我记得以前看到一个建议:无论这本书,你觉得好还是不好,既然翻开了,就还是坚持读读。你可以选择认可或者否定,可以选择细细品味或者匆匆浏览,但是,请给这段文字一个机会,它存在于那里,你读了,便终究是能带给你一些东西的。
于是,follow这个建议,我读了。《自我疗愈心理学》完胜,极好的一本书,推荐,肯定推荐,绝对推荐!(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其他的书,不用入了,实在想看,跟我这儿借。
说回《自我疗愈心理学》,这本书的逻辑是这样子的:
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
心理医生也是人;
心理医生也有弱点(同样遭遇着一般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无论来自外界,还是来自内心);
那些“活得很好”的人,并不是生活一帆风顺或者性格十全十美的人,而是他们能够做到与自己的弱点和平共处,从而不带来额外/格外麻烦痛苦的人;
心理医生是否一定比自己的病人(或者比一般人)活得更好?(这个问题似乎从来没有认真讨论过,一般会以“这帮心理医生跟他们的病人待久了,也就变成精神病了”一类的玩笑回避了认真的讨论);
但至少,心理医生在面对自己的病人时,情绪不能太差。因此,心理医生,并不意味着可以躲过心理疾病,也不意味着自己的生活可以远离混论和痛苦,但!会懂得如何避免自己沉沦其中,即:知道该怎么做,并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那么心理医生亲试了哪些方法,可以真正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处理情绪?
我们有权利脆弱、痛苦、恐惧、烦躁、绝望等等各种不完美,但与此同时,面对这些弱点,我们有义务让自己不消极、不纵容。
很多患者喜欢问的问题之一就是“有没有效果”?心理问题的处理过程中除了药物之外,就是各种心理治疗手段。如同神农尝百草一般,这本书里列举的,就是心理医生们亲身尝试的治疗方法,将各种信价比******的闪光点,以及很容易出纰漏的误区,都一一点出,绝对是灵丹妙药的方子。
我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希望帮助改善他们有着或这或那行为问题的孩子,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长时间接触的人是父母,到诊室与我接触的这10来分钟,即便是做行为治疗的1个小时,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比起来,简直就是无足轻重。因此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母,才是孩子******的行为治疗师”。现在看来,不仅如此,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至少,可以尝试起步,尝试自我疗愈。
书籍的******部分是写给有焦虑、抑郁、恐惧、创伤后应激问题的人们。
第二部分是教给大家如何自我安抚,自我悦纳,找到更加平衡、放松的状态。
第三部分写给在人际关系中备受挣扎的人们;其中包括了那些经历抚养问题的家长们,如何改善亲子关系;有意思的,即便你与宠物之间的关系,也大有文章;
第四部分也是最后一个部分,到底该怎样生活才能感到更愉悦?或者换言之,到底该怎样生活?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你可以换一万种问法,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核心问题,迟早是要考虑的。人生是很固执的,你回避他否定他,迟早他会报复上门的。
当然,我不确定的一点是,没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人,是否能够发现这本书的闪耀光芒。毕竟还是涉及到了认知重组、行为干预、正念疗法、内观认知等等心理治疗方式,不确定对于治疗方法毫无概念的话,能否同样领会到那些有用的技巧和策略。
但我也不会太担心,因为例如书中提到的“接受与实现疗法”我就毫无概念,但丝毫不影响我理解,作者究竟传达的是什么意思。毕竟,这不是一本教你真正去做上述心理治疗的书,这本书只是在向你传达,自己可以做些什么,避免自己沉沦于问题带来的不良情绪中,可以让自己走出泥沼,向着更放松更积极的方向,努力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