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性的主要特征之一表现在懂孩子上——“菜农”只能靠高压办法,而教师靠的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假如教师不懂孩子,我们的职业性就难以体现了。
每一种职业都有其独特性,不能随意取代,譬如医生是一种职业,拥有处方权,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看病开药。如果我们承认教师是一种职业,那么教师职业的特性是什么呢?
假如一位大字不识的“菜农”走上讲台教语文,手里拿着棍棒,虎视眈眈地盯着一群三年级的小学生,让他们把某篇课文背熟,把生字词写会,甚至让孩子们相互讨论一些问题,这堂课照样能够上完。如果考试,这群孩子不一定拿不到高分。瞧,问题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这个职业似乎是任何人都可以取代的。
这就向我们这些做老师的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教师的职业性存在着危机!
我认为,教师职业性的主要特征之一表现在懂孩子上——“菜农”只能靠高压办法,而教师靠的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假如教师不懂孩子,我们的职业性就难以体现了。
什么叫懂孩子?就是熟知儿童心理学。我们读师范专业的时候,都多少学过心理学,可那都是为了考试毕业。其实,我们真的不懂孩子,不懂儿童的认知规律和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水平。
去年,一个二年级小朋友的宿舍连续出现了几起失窃事件,班主任十分生气,就拉开架势,非要查个水落石出,把“窃贼”找到。我说:其实,对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其道德水平还达不到一个“贼”的程度,这样的“窃贼”往往是无意识的、好玩的、探索的,没有偷的目的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就作过这样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假如我们找到了“窃贼”,给某个孩子贴上“窃贼”的标签,那么,这个孩子就完了,我们的教育就失败了。这位老师听从了我的劝告,没有再查下去,而是用了更好的办法,制止了失窃事件的再次发生。
我认为,教师应该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否则,我们总在做与孩子过不去的事情,譬如,不允许孩子犯错误,不允许孩子丢三落四,不允许孩子错了一道题、一个字……
平常,我们天天与孩子打交道,接触了大量活生生的案例,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惑,最终解决的结果还不够理想,留下诸多遗憾。放暑假了,一个漫长而完整的假期,捧起《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认真研读,结合自己班上孩子的实际,研究一下儿童的行为问题,寻找一些规律和策略。到了新的学期,再以更高视角和研究者的姿态与孩子相处,一定会受益匪浅,一个教育家由此诞生了!
心理学原来与哲学是混在一块的,到了19世纪才分离出来。德国的冯特建立了******个心理学实验室。历史上出现了三大流派,一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学派,是研究心理病人的,这些心理学家也是医生,所以他们的眼中只有精神病患者。二是以美国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他们以小白鼠等动物试验为基础,研究的是人的动物性,强调“刺激——反应”的关系。美国的马斯洛发现了一个问题:传统心理学不是研究病人就是观察动物,唯独不去研究正常的人、优秀的人,于是出现了第三种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们”专门研究正常的人,强调以人为本。当然还有更多的分支流派,众说纷纭。
现在,我们不能肯定或否定一个流派,他们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使用价值。所以,不要试图了解一点点心理学,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只有融会贯通了各个门派,才会使用它。
我建议,作为教师,应该精心研读这些人的原著:弗洛伊德、皮亚杰、华生、斯金纳、陈鹤琴和马斯洛。这些原著读起来比较无味,但真正走进去后是很有意思的。那时候,你的心中不再是学生,而是一个个有趣的研究对象。只要是进入研究状态的事情,就没有做不好、做不精的,想不成功都难!
最后,如果要把所有的心理学流派串起来,就读美国劳拉·贝克的《儿童心理发展》,这本书很厚,图文并茂,值得一读。 |